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
“今年我感觉最踊跃的是各级政府,全国各地的政府都来了,我们领导都说接待不过来。”一位国有投资机构高管总结2023年以来的投资趋势时说。
在浙江、安徽、重庆等省份,政府引导母基金或专项基金群的规模,都已达到或超过2000亿元;广州、湖南等地新设基金群,规模亦在千亿级。
生命科学和大健康是政府“金主爸爸”关注的方向之一,重庆、广州的千亿级母基金都将其列为重点投资领域,湘江新区、深圳也为生物医药设立了专门的产业引导基金。山东菏泽、威海等地市,甚至四川广安的岳池县,都成立了专门或重点投资医药的产业引导基金。
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风刮了快半年,意在何处?
千亿级政府引导基金“以前路上堵车觉得挺糟心,现在堵车觉得挺好,经济活跃。”2023年前4个月,前述国有投资机构高管已经出差20多次。与2022年相比,机票涨价、酒店也涨价,然而募资的机会,似乎也多了。
这位投资机构高管最近正忙着参加各种会议。不少由政府主导或参与的投资会议,都宣布新的政府引导基金。这就是它们的机会。
将产业引导基金托管给专业投资机构,已是不少地方政府常见的选择。2023年5月31日,在北京和浙江,就有两位备受关注“金主爸爸”同时受宣布成立新基金。
一是国家级超级投资人——社保基金宣布设立“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二是杭州三大千亿基金——科创、创新、并购三大基金亮相,生物医药是其五大产业投资布局之一。
这一次,3000亿元的投资规模并未让投资界感到太多意外。毕竟,2023年,人们已经看过了2000亿元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浙江省目标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4+1”专项基金群、2000亿元的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1500亿元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500亿创新投资母基金等。
地方政府引导投资此前已有成功案例。如逐渐形成产业集群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是早在2017年该市成立的“苏州基金”夯实的。据和融智库统计,在苏州基金所投行业中,医疗健康行业占了投资份额配置的40%。这是苏州重点发展的“一号产业”,2022年产业规模达2188亿元,与北上广深同列全国第一方阵。
苏州创新投资集团(下称“苏创投”)是苏州基金和其他几支地方引导基金、产投平台整合成立的。苏创投旗下子公司,直接投资生物医药企业42家,投资金额16.46亿元。在A股上市的苏州生物医药企业中,其直接参与投资的超过四分之一。
地方上,规模百亿元级的引导基金也多了起来。
5月,湖南湘江新区发布五类产业发展基金,未来五年计划出资200亿元,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及乘数效应,打造千亿母子基金群;4月,广东珠海高新区举行百亿级产业发展基金集中签约仪式,预计提供约300亿元产业投资;3月,河南平顶山市两只百亿级产业基金宣布设立。此前1个月,郑州宣布设立不低于200亿元的市场化母基金或创投基金。
珠海高新建投公司已与两家社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签约,将围绕高新区“3+3+1”产业体系,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
在2023年初,深圳市“20+8”产业基金管理人的公开遴选,更是业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现在是好项目去拿政府的钱的窗口。”一位人民币母基金合伙人表示,他们是数支政府引导基金的受托管理人。
政府引导基金的钱,正被快速花出去。一位地方产投高层透露,自家2022年管理的一家百亿级地市产业引导基金,一年内就已完成90%投资额度审批。甚至,今年管理的一个主题引导母基金,“还没有设立,基本已经谈得差不多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职场生存逻辑。“如果我募到钱,一两年不投的话,LP(出资人)会天天盯着你,问你拿着我们的钱为什么不做呢?”某政府基金医疗方向投资人告诉《财经·大健康》。
尽管对时限看的紧,但政府投资的尽调,“查得很细。”一家小型企业刚刚确定能拿到某地市级产投的资金,该公司创始人对《财经·大健康》回忆,经历了半年的尽职调查,沟通频率高的时候,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与对方项目负责人通话,回答各种对细节的追问,应要求对公司进行微调。
“一定要紧抓这1年—2年的政府引导基金‘红利’。”在前述地方产投高层看来,一旦某地市成立一支母基金,投资额度最多在1年—2年就有可能被分完。“因为政府引导基金的母基金,政府对它的考核就是基金的投资效率”。
谁拿到政府的钱的机会更高?政府引导基金开闸,谁有机会接住这万亿投资?
政府引导基金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把钱投给契合区域发展主线的重大产业。如果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高精尖项目,政府基金也可以接受它短期内不赚钱,或是引入政府国有投资公司的自有资金长期持有。
“政府引导基金更多是引导产业发展的角度,或者是创新鼓励、保障就业。他们形式上很灵活,甚至愿意股转债,以年化多少的回报进行回购等条件,也愿意接受。”一位财务顾问机构战略投资者业务负责人对《财经·大健康》分析。
每个城市或地区会选择不同的重点产业。在上海的“3+6”新型产业体系、深圳“20+8”产业集群等地方重大产业规划中,生物医药都是重要部分。杭州、湘江新区等地,也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列为其重点投资方向。
这种投资,可以是政府引导基金直投,也会与市场化投资机构合作。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际权就表示,当地产业母基金的带动作用,就是要突出重点领域,与头部投资机构、产业方共同组建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特色产业领域超过10亿元级子基金群。
承受风险的能力更强,不代表政府的钱就很好拿。
前述地方产投高层在出席某行业活动时谈到,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去年一年都没能成功融资,“今年找我们的时候,估值直接在上一轮的基础上打到八折,即便这样,(资方)还是很冷淡”。
就算能拿到钱,也不会太多。随着新冠疫情消减,前述政府基金医疗方向投资人工作中的一大任务是,如何说服投委会给大健康类项目更多额度。
在新冠疫情周期中,不少未盈利生物药企,尤其是已拿到新药上市许可的企业,估值已经很高,现在融资难度大。前述地方产投高层对这些公司的建议是,可以创新融资方式,考虑对药证等各类资产进行结构化处理,或是其他的灵活融资方案。
“我们今年布局药这块会少一些,更多会把重要的发力点放在器械、原料药上游等。”前述地方产投高层说。
刚刚过去的5月,公开信息披露了八起医疗器械企业融资信息,过半有政府引导基金或有政府背景的出资人参与,包括安徽生命健康基金、山东健康基金、川创投、厦门高新投、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
投早投小投新技术,是后新冠疫情时代医疗及多数行业投资人的共同“避险”选择。“有些健康赛道第一、第二名估值已经比较贵了。”前述政府基金医疗方向投资人分析。因此,有人会转看一些更精专的小领域,比如基因疗法、TCR-T细胞、合成免疫疗法等。从事TCR-T细胞治疗的新景智源在今年获得近亿元级A+轮融资,苏州工业园区控股公司旗下基金参投。
毕竟,给政府做投资,投错了,是要追责的。
5月29日,新加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淡马锡在官网发表声明,对一项投资进行了内部审查,“尽管该投资团队在得出投资建议的过程中没有不当行为,但是该投资团队以及对投资决定负责的高级管理层承担集体责任,并因此减少了薪酬”。
中国也有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未按规定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风险分析、投资并购未按规定开展尽职调查、项目管理混乱等情况,都要追责。
因此,曾经拿过政府投资的企业,继续获得注资的机会。“比如说跟我们合作的子机构,就会把之前直投基金投的类似的拉出来,逐一的进行一个挑选。”一位政府引导母基金管理机构相关负责人介绍。
“经历了一些外部环境变化,大家发现,产业链上游的仪器和耗材,万一断供就会对行业造成很大的问题。”前述政府基金医疗方向投资人认为,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会使医疗产业发展更健康、更全面。
具体而言,新药中,AI筛药、基因编辑还有机会;器械中的IVD设备、质谱、测序等新疗法的新工具,则是目前较受关注的。在这些领域,首都大健康基金、深圳高新投多有出手,投资了齐碳科技、至秦仪器等生命科学上游产业链器械企业。
当投资成为招商利器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对地方政府可能意味着另一层含义——招商引资。
四川省广安市宣传部在发布岳池医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消息时称,该基金将“注重本地经济发展,促进医药产业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升地方产业竞争力”。
“都是想通过和资本合作,通过招商的形式来恢复、提升各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一位大型投资机构高管认为。
从财政拨款或直接投资,转向成立产业基金进行投资,对政府而言,不仅是把专业的投资事项交给专业的人,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获得一笔“融资”。比如,华南某地在遴选特色产业基金管理人时,就要求“接单”的投资机构同时出资,并向社会募资作为配套,约占基金总额的三成。
苏州市在工业园区创新药、高新区高端医疗器械“双核”发展之下,每年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约100亿元,累计融资规模超500亿元。其中,高新区已有近百家医疗器械企业获得头部资本各轮融资,融资金额超100亿元。
前述大型投资机构高管算了算,“有些产业基金体量大的,要募十几个亿,难度不小。”这既提高了相关引导基金管理人的门槛,也可以视作政府一种管理手段。投得不好,投错了,亏的不单是政府的钱,还有机构自己的。
这位高管说,“我觉得我没这个本事,真的,我搞不定。”
对企业,地方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也有“附带条件”。必须是当地企业,如果是外地的,则要求企业注册地搬到当地。前述企业创始人就已应“金主爸爸”要求更改了注册地。
“基金+招商”,是多地已经验证的产业发展经验。在苏州,专门投资设立的“苏州基金”中,就要求各合作子基金需在苏州下辖区县注册设立,对苏州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投资总额最低不低于母基金出资额的60%。
“这个投资策略决定了为本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增强金融有效供给,是苏州基金的天职。”苏州基金最大的出资人、苏州国发集团副总经理张统表示。
如今苏州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000余家,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以及产业、人才、技术三个专项竞争力,在全国215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均居首位。“很多企业要拿地、建厂房,我们供应不足的,已经溢出到吴中区甚至周边无锡、南通、杭州,形成了上海-苏州沿着高速公路继续向两个方向延伸的一条产业带。”一位当地招商人员告诉《财经·大健康》。
现在,越来越多城市和地区想复制“基金+招商”模式。
2023年5月31日,在上海奉贤区“基金+基地+产业”大会上,该区政府就提出,希望通过创新推进“基金+基地”招投联动、撬动创业投资基金的模式,为此,还专门起草了一份文件,给予产业基金参与主导的产业园区以息促投、鼓励引导基金支持、“拨投贷”联动等。
山东菏泽说得更加直白,设立“菏泽现代医药港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目的就是,“加快抢占优质项目资源、引导优势企业加速落地”。
生物科技企业中,已经出现为了获得投资更改原计划的注册地的情况。一位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招商人员告诉《财经·大健康》,落户能有多少配套投资,本来就是招商引资的“砝码”,现在,它变得更“卷”了。
这位招商人员强调,并不是哪里给的钱更多,哪里就更适合企业发展,“我们还能给企业更多,比如更好的融资环境、产业链的完整度、方方面面的协同”。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