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手记】
通辽,正在积极塑造“通达辽阔 近悦远来”的城市形象。
也许,许多人对通辽的印象还停留在“通辽黄玉米”或“科尔沁牛”上。毕竟,作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辽常年粮食产量170亿斤、肉类产量60万吨以上。
通辽是内蒙古的“粮仓”“肉库”,但并不止于此。三省通衢、“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草原文化名城”……如今的通辽,通过不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轮驱动”,实现了通辽产品向通辽品牌的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城市。
黄牛产业的“通辽发展模式”令世人瞩目。通辽市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多年来在科学养殖、全产业链经营方面下苦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带动饲草、屠宰、加工、销售等相关领域快速发展,黄牛产业质效持续提升,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现如今,黄牛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共荣共赢,带来了多重红利——草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肉牛交易市场条件日渐完善,生意火爆。牲畜交易市场辐射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兴安盟等周边盟市和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十几个省市区,初步构建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格局,催生了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牛肉及深加工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通辽,“双碳”不是抽象的概念。近年来,通辽上下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力,实施新能源倍增、绿电替代行动,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非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46%以上,高于自治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霍林郭勒、奈曼增量配电项目投入运营,国内首台套纯氢燃气轮机示范项目落户通辽。今年3月,《关于推动全市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3060”双碳目标战略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全区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创新就是发展进步的源头活水。通辽立足培育发展新动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组织开展肉牛种子工程、玉米品种培育、蒙医药技术体系、新材料研发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平台,着力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让通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本报记者 高平 王潇)(高平 王潇)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